2020年11月15日签署的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,将令东盟十国与中国的大部分商品贸易实现零关税,实质上是东盟十国与中国互相敞开了尽可能大的贸易大门。
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英文是: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,简称为RCEP。
1
东盟十国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
今年前10个月,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3.79万亿元,增长7%,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.6%。其中,对东盟出口2.11万亿元,增长7.3%;自东盟进口1.68万亿元,增长6.6%;对东盟贸易顺差4279.2亿元,增加10.1%。
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,与欧盟贸易总值为3.62万亿元,增长3.5%,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3.9%。其中,对欧盟出口2.19万亿元,增长5.8%;自欧盟进口1.43万亿元,增长0.3%;对欧盟贸易顺差7645.7亿元,增加17.9%。
美国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,中美贸易总值为3.2万亿元,增长3.9%,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2.3%。其中,对美国出口2.48万亿元,增长3.6%;自美国进口7256.5亿元,增长5.2%;对美贸易顺差1.75万亿元,增加3%。
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,东盟十国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同时,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欧盟与美国,显示增长的潜力还十分巨大。
2
未来中国人口会趋近零增长
东盟十国有6.54亿人口,与中国地缘相近。
东盟十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,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,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。
同时,东盟由于大部分处于欠发达阶段,人口老化程度不严重。相反,中国经济虽然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,但是人口老化程度较为严重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9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,占总人口的18.1%。
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,从“十四五”(2021年至2025年)开始,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迎来快速增长期。“十四五”时期年均增长1150万,大大高于“十三五”年均740万的增速。预计到2048年,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5亿。预计在2050年前后,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会达到近40%。
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报告中指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,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年均1.76‰,总人口低速惯性增长,总人口年均增量为246万人。根据发展态势预测,未来十年将经历从增长到下降的重大转折,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。预计203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-2.18‰,2050年为-5.65‰。
3
东盟是中国重要家具原料产地
众所周知,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家具原材料来源地。
越南、缅甸、老挝等国由于经济欠发达,前些年大量向中国出口珍贵木料,这些年,由于政策调整,出口的原木减少,但是初级加工的出口木料仍然较多。
最近几年,由于国内劳动人口数量减少,人工工资增长很快,不少红木家具企业选择在东南亚国家建厂,对木料进行初步加工。有的直接在当地制作红木家具,再出口到国内。
未来,东盟作为中国家具业重要原材料与初级加工产品来源地的地位,不会改变。
4
东盟也是中国家具业未来重要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
由于东盟丰富的木材资源,丰富的人口资源,相对较低的人工工资,不少家具企业已经在东盟国家建厂。
除了看中上述优势之外,建厂企业也看中了东盟国家相对中国较低的关税水平,可以避免欧美国家的贸易战影响。
长期看,中国的人口老化程度日益严重,年轻劳动力出现短缺并将持续短缺,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,在东南亚国家建设家具生产线,产生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高。
中国的资金,中国的管理,中国的技术,中国的面向全世界的销售渠道,东盟国家的土地,人力资源,原材料资源,会形成完美的家具产业链优势,形成新的家具产业链竞争力。
由于RCEP的签定,这一优势的建立有了长期的政策保障,并且会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得到巩固。
同时,如同中国开发沿海经济带带动全国发展一样,东盟各国在接受中国产业转移、低关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,其居民的消费能力也会逐步提升,形成新的消费增量。
这些新的消费增量,也会大量消费中国生产或当地生产的家具,对家具产业的发展,提供来自当地的动力。
要知道,中国与东盟十国,有20多亿的总人口。由于RCEP,形成几乎统一的大市场,其产生的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,足以改变全球的产业格局。(来源: 第一家具网)
相关知识
RCEP会对中国家具业产生怎样的影响?
关税逐渐降至0!中国加入RCEP,对家具行业出口有多大影响?
中国家具业的信心从何而来?
RCEP正式签署 家电行业出口或迎新高峰
许柏鸣专栏 | 未来家具业需要怎样的高级人才
中国家具业的完整分析报告
疫情对家具产业链的影响及行业运营分析!
像点套餐一样打包整屋环保 业之峰是怎样做到的?
怎样摆脱土味家居风?衣柜应该这样摆
柬埔寨黑酸枝家具怎样?
网址: RCEP会对中国家具业产生怎样的影响? http://m.jiajubaike.cn/newsview30246.html